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甲鱼生物链生态高效养殖浅析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10 12:01:20标签: 甲鱼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甲鱼因其肉质嫩而鲜美,口感好,富含蛋白质、氨基酸、脂肪、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对肠胃疾病有特殊疗效,深受广大消费者青睐。为使广大消费者能吃到即营养又美味十足的甲鱼,兰溪某特种水产养殖场采用循环水养殖、底泥利用、水面种青、水中混养泥鳅等措施,极大提升了甲鱼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养殖模式具体如下:

  一、池塘清整消毒

  甲鱼塘面积共50亩,每口5亩,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底平坦、底泥厚不超过375px,水深1.5m。池塘四周水泥结构,高出水面750px,起防逃墙作用。池边用优质光滑石棉瓦搭建食台。池塘使用前7 天,用生石灰100kg/亩~200kg/亩化浆全池遍洒,彻底清塘消毒。

  二、生物链、生态环保设施设置

  (一)底泥利用

  底泥是甲鱼冬眠、栖息和躲避敌害生物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各种致病菌发生、发展和传播蔓延的温床。一个养殖周期结束后,排干池水曝晒消毒,使底泥彻底氧化分解,并挖出过多底泥。挖出的底泥平铺于塘埂,作为果蔬的种植基,果蔬收获后作为甲鱼的青饲料。

  (二)水面种青

  黄菖蒲、美人蕉等根系发达,花形美观,能吸收水中的氨氮等有害物质,是天然的水质净化器,同时也是天然的环境美化使者。在甲鱼池中联排种植黄菖蒲、美人蕉等不仅有利于净化水质,美化环境,同时还有利于甲鱼隐藏、晒背、乘凉等。6月份,以水生植物专用浮排作固定基,水面联排种植黄菖蒲、美人蕉,每亩水面种植60m2。

  当生长过密或有死亡植株时及时捞出或补种,以保持一定的数量。

  (三)水中混养泥鳅

  泥鳅为杂食性动物,摄食有机碎屑、浮游生物等,在甲鱼池塘中混养,不仅可以利用散失的甲鱼饲料,起到调节水质的作用,而且泥鳅自繁能力强,能为甲鱼提供大量天然鲜活幼体饵料,对增强甲鱼免疫抗病能力,提升甲鱼品质具有积极作用。

  (四)养殖水循环利用

  水质是影响甲鱼生长和健康的一个最为重要的环境因子。水质恶化时病毒和细菌会大量滋生,导致病害发生,养殖失败。为防止病害,确保安全生产,在甲鱼的养殖过程中,实施养殖水循环利用,不仅有利于甲鱼健康养殖,提高甲鱼品质,而且有利于节约水资源,实现环保低碳养殖。

  循环水处理具体工艺流程:

  三、放养密度与方法

  4月底水温上升到25℃以上时,实行以甲鱼为主,泥鳅为辅的外塘生物链生态混养:甲鱼规格0.25kg/只,放养密度4只/m2,泥鳅规格125px/尾~200px/尾,放养密度75kg/亩。

  四、饲料选择与投喂

  选用蛋白质含量40%~45%的甲鱼无公害全价配合饲料,投喂时添加10%~15%新鲜果蔬与2%~3%的优质植物油,加水与饲料均匀混合,加工成颗粒饲料。日投喂量为甲鱼体重的2%~2.5%干料,每日两次:上午9:00,下午6:00。剩食减量,缺食添量,阴雨天适量减投。

  五、水质调控

  水质以肥、活、嫩、爽为最好。水质过瘦,甲鱼易患水霉病,水质过肥,水体易泛滥蓝绿藻,影响甲鱼品质。水质调控以水中混养的泥鳅和水面种植的黄菖蒲、美人蕉等水生动植物的生物调控及光合细菌,芽孢杆菌等生物制剂调控为主,尽量不用或少用化学水质改良剂。

  六、病害防治

  药物的选用以不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为原则,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以每月口服大蒜素、三黄散、板蓝根、穿心莲等广谱中草药为主,定期适量选用二氧化氯、高氯碘、溴氯海因等卤素制剂进行水体消毒为辅。在梅雨季节、白露节气温差较大的季节适时选用碘合-低聚糖、泡腾C、Vc等抗应激剂,确保健康、安全生产。

上一篇如何有效治疗甲鱼白底板病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