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茶农业网 — 助力农村创业者走上致富之路!

鬣羚养殖新技术 鬣羚的品种介绍

来源:互联网时间:2023-09-09 00:37:42标签: 当前位置:黑茶农业网 > 养殖技术 > 手机阅读
    鬣羚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雄兽和雌兽之间的大小差别不显著。颈背有鬃毛,吻鼻部黑色,吻端裸露,唇的周围有髭毛,有明显的球囊状眶下腺,其开口处有一撮丛毛。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蹄短而坚实,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被人或是家犬激怒时会主动发起攻击 一般见人较淡定。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鬣羚养殖新技术,鬣羚的品种介绍,鬣羚的种群现状。         鬣羚养殖新技术

  1、成年鬣羚饲养理

  成年鬣羚饲料以精饲料和青粗饲料搭配喂养。每天保证饲草足量供应,同时补充一定的精料和瓜果,并补充维生素及微量元素。每只霞持日喂青粗饲料4~5千克、精料量0.5~1千克、瓜果量约为1千克。饲草每天分早、中、晚3次投喂,每次投草保证两种以上草供其选择,精料每天分上午9~10时、下午3~4时两个时间段添加。掌握好饲草与精料的比例,防止动物拉稀。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适当采集嫩草、树叶、农作物茎叶,增加饲料多样性。内舍及活动场均放置食槽及水槽,清洁饮水保证24小时供应。

  鬣羚对外界反应极为敏感,应保持环境安静,对鬣羚成活至关重要。笼舍每周消毒一次;定期检查粪便,寄生虫检验,防止传染病发生。夏季抓好防暑降温,冬季加强防寒保暖工作。

  2、繁殖技术

  鬣羚一般在9~10月发情,人工饲养条件下动物发情时间会发生变化。发情鬣羚神情紧张,频频排尿,食量减少,活动时间增多,且不断发出叫声,时而频频竖尾,主动接近雄性。雄性爬跨时间持续很短,3~5分钟交配结束,合笼交配直到雌兽拒配为止。交配多发生在晨和黄昏。

  鬣羚怀孕期一般为240天左右。交配后鬣羚提供新鲜的易消化的饲料,并给雌兽补喂钙质,保证营养供给,孕后2个月,腹部开始增大。除营养外,管理上另一个重点是保证环境安静,减少应激反应。

  产前贯主辫出现减食征兆,乳头、乳房明显增大,外阴红肿,尾竖起,精神紧张,用角擦门,极度不安,并发出叫声。幼仔生后,母体开始由头到尾舔幼仔身上的勃液,并舔自己的阴部。

  3、幼仔饲养

  刚出生的幼仔个体呈暗褐色,被毛松弛元光泽,在数小时就能站立行走,寻找母体吃奶,这时要密切观察幼仔的哺乳情况,必要时可进行人工补奶。母性好的母持会使幼仔吃上初乳,在吃足初乳后,幼仔独自在一角休息,3日龄后就会跟着母辫一起走动,两周后幼仔开始吃食少量青草,1个月后会随母持一起采食精饲料和青粗饲料;2个月左右,幼仔能跟随母辫采食一定数量的精饲料和青粗饲料,哺乳次数逐渐减少,单独活动时间增多,有时还可能出现闹圈现象;3个月即可断奶。

    鬣羚的品种介绍 

  说起鬣羚属,全世界总共有6个种,中华鬣羚、南鬣羚(苏门羚)、喜马拉雅鬣羚、红鬣羚、台湾鬣羚和日本鬣羚。中国大部分是中华鬣羚,在藏东南分布有喜马拉雅鬣羚,嘉道理的兄弟们,去年刚刚在高黎贡捕捉到了红鬣羚,让红鬣羚不再是缅甸的特产。这其中可以隆重推出的是日本鬣羚,因为长相奇特,又被称为“日本长鬃山羊”。作为一个萌物,足以和羊驼一较高下。

  可以与羊驼媲美的萌物—日本鬣羚,图源见水印。

  鬣羚具有非常好的攀山飞岩的能力,因而在一些地方的传说中,“中华鬣羚”被誉为“天马”。

  比如:据《黄山志》记载:“天马,常飞腾天都莲花诸峰”,“银鬃金毛,四足皆捧以祥云,须萸跃过数十峰。”

  中华鬣羚重要的特征就是白鬃红腿黑身子,和“银鬃金毛”很好地契合;除此之外,中华鬣羚良好的攀山飞岩能力,也符合“须臾越过数十峰”的描述。

  “天马”本尊在此

  在整个泛汉文化的区域内,天马并不是一个具体所指,比如汉墓中出土的“马踏飞燕”,也被誉为“天马”而成为中国旅游的象征;在《圣斗士星矢》中,天马甚至是天马星座的圣斗士,拥有强大的小宇宙;当然,其他中国古籍中被描述出来带着一对翅膀的骏马形象,也符合我们对飞马最原始的想象。

  但如果回到现实中存在的实物,鬣羚毋庸置疑是最接近的。其背上和马一样肆意散开的鬃毛,在岩石和山间飞花摘叶、如履平地的能力,都像极了一匹承载着跳跃飞跨、腾云驾雾能力的“天马”。

  中华鬣羚广泛分布在从秦岭-湟水河一线到华南的丘陵地区,但从这些年的观察来看,从青藏高原到横断山一带,肯定是其如今最重要的栖息地。

  过去六年,我们的红外相机记录了大量的中华鬣羚活动的影像。从这些数据可以发现,至少在三江源区域,鬣羚喜欢生活在河谷的森林和灌木区域,这些江河的沿岸,通常地势陡峭,可以很好地发挥其攀爬的能力而降低被捕食的风险。从通天河、澜沧江到最近开始工作的怒江河谷,都频繁地出现了鬣羚活动的影像。

  鬣羚适合的生境

  这些区域,首先面积并不算小,足以支持良好的鬣羚种群。除此之外,这些河谷恰是最好的动物迁徙廊道,在合适的时机下,保障着上下游动物的交流与来往。

  我们分析了1000多个雪豹的粪便,发现雪豹很少捕食鬣羚。那么在豺已经几乎消失、只剩下几只苟延残喘的今天,鬣羚的天敌,应该只剩下狼群和金钱豹。

  去年11月,青海湟源县果米滩水电站成功救助了一只滑落水电站前池的中华鬣羚。我们的好朋友西宁动物园的齐新章园长参与了这次救助,我在去看他救助的凌霜和凌雪的时候聊起了鬣羚。

  红外相机拍摄到的鬣羚

  齐园说,全中国只有皖南野生动物园还有鬣羚,言语之中难免有几丝羡慕。

  “但从救助野生动物的终极目的来说,我们选择了第一时间放归了这只鬣羚。”

  想来,纵然动物园中少了一只鬣羚,但在它的故土,那片属于她的荒野里,鬣羚依然可以纵身跳跃,这是多么美的画面。

  在我们为一只鬣羚的死去而默哀与告别的时候,我们或许可以做一些努力,让更多的鬣羚可以在荒野中散发出野性和荒野的魅力。

  期待有一天,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诸如“天马”这样的传统概念,来重新寻找我们对于野生动物的认知。而是可以通过走进荒野,来直观地构建我们与野生动物的关系。

  鬣羚的外形特征

  鬣羚外形似羊,略比斑羚大,雄兽和雌兽之间的大小差别不显著。它的体长为140~190厘米,体重50~100公斤,肩高86~110厘米,尾长9~16厘米,两只耳朵特别狭长,似驴,可达19~21厘米,端部较尖,雌雄均有一对短而尖的黑角,短而光滑,介于两耳之间,距离较远,形状较为简单,两角自额骨的后部长出后,平行而稍呈弧形往后伸展,角的横切面呈圆形,末端较尖,角的表面具有环状的棱及不规则的纵行沟纹,角尖处较为光滑,长度为20~26厘米,粗13~16厘米,最长的纪录得自喜马拉雅山地区,为32.4厘米。自角基至颈背有长十几厘米的灰白色鬣毛,甚为明显。颈背有鬃毛,吻鼻部黑色,吻端裸露,唇的周围有髭毛,有明显的球囊状眶下腺,其开口处有一撮丛毛。

  鼠蹊部具2对乳头。身体的毛色较深,以黑色为主,杂有灰褐色毛,毛基为灰白色或白色。暗黑色的脊纹贯穿整个脊背。上下嘴唇、颌部污白色或灰白色。前额、耳背沾有深浅不一的棕色。头后自角的基部到颈背的鬣或鬃毛很长,为白色或灰白色,也有的杂以棕色、黑色,长度约为15~20厘米,由颈部下披,成为其最为显著的特征。四肢的毛为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尾巴不长,与身体的色调相同。

  全身被毛以黑褐色为主,稀疏而粗硬,杂以灰褐色,毛干基部黑,末端色浅,颈部有白色长毛,四肢由赤褐色向下转为黄褐色。四肢粗壮,强健有力,蹄短而坚实,适于在山崖乱石间奔跑跳跃!被人或是家犬激怒时会主动发起攻击 一般见人较淡定!

  鬣羚的分布范围

  鬣羚是亚洲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的典型动物之一,但也逐步北移到北纬33度左右的地区,分布范围北起中国西北的秦岭和青海的湟水河谷一带,南至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包括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和尼泊尔、克什米尔、印度、越南、缅甸、泰国、马来西亚等地。

  在中国则具体分布于西北、西南、华东、华南和华中地区。

  在陕西省 的商洛地区山阳柞水一带深山老林高山 岩山区都有其踪迹。

  鬣羚的种群现状

  鬣羚在20世纪初时还很多,可是随着近百年的捕杀,其数量正在迅速减少。最为稀少的是仅产在中国台湾的台湾鬣羚,据2007年调查,野生不足200只。

  该物种的自然种群虽具有一定的数量,但由于多年年来栖息地的破坏和人类的滥捕滥杀,导致该物种的数量和分布面积正在减少。险峻的悬崖峭壁环境造就了鬣羚独特的生存方式,但由于悬崖峭壁环境对人类活动的限制,使人类对于该物种的研究和了解难以深入,许多方面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急需进行系统的研究。

    以上都是关于鬣羚品种,养殖方法的介绍。

上一篇火焰龟养殖技术 火焰龟和阿拉巴马伪龟的区别

下一篇:很抱歉没有了

养殖技术本月排行